截至2021年三季度末,有9位主动权益类基金经理管理规模超过500亿元,比二季度末少了10位基金经理,公募基金“500亿基金经理天团”缩水。
今年以来A股震荡加剧,公募基金难现去年的赚钱效应,三季度公募基金“500亿基金经理天团”较二季度相比人数缩减过半,只有9位主动权益类基金经理管理规模超过500亿元。
其中,张坤、刘彦春两位基金经理规模超过千亿元,依然稳居主动权益类基金经理管理规模冠亚军。
“千亿顶流”管理规模缩水
东方财富(行情300059,诊股)Choice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三季度末,有9位主动权益类基金经理管理规模超过500亿元,比二季度末少了10位基金经理,公募基金“500亿基金经理天团”缩水。
数据来源:东方财富Choice
以管理规模来看,张坤以1057.49亿元的管理规模仍稳居“公募一哥”的宝座。张坤目前管理4只基金,管理规模比二季度减少了287.3亿元。任职基金经理9.91年的张坤,几何平均年化收益率为18.93%。
截至三季度末,张坤管理的易方达蓝筹精选混合、易方达优质精选混合和易方达优质企业三年持有期混合3只基金的规模均出现缩水,只有易方达亚洲精选股票较二季度末的41.91亿元增加1.24亿元。
张坤旗下4只产品的股票仓位在三季度均有不同程度的上调。张坤在易方达蓝筹精选混合三季报中指出,该基金在三季度略微提升了股票仓位,并对结构进行了调整,增加了食品饮料、银行等行业的配置,降低了医药、互联网等行业的配置。个股方面,仍然持有商业模式出色、行业格局清晰、竞争力强的优质公司。
景顺长城基金刘彦春以1029.16亿元的管理规模位居第二,任职基金经理12.52年,是主动权益类公募基金“500亿基金经理天团”中担任基金经理时间最长的一位,几何平均年化收益率达到19.08%。刘彦春基金管理规模比二季度末减少了133.85亿元。
刘彦春目前管理6只基金,他管理的多只基金规模均有不同程度的“缩水”。其中,景顺长城新兴成长混合和景顺长城绩优成长混合的“缩水”程度较大,较二季度分别减少39.66亿元、41.31亿元,三季度这两只基金份额净值下跌均超过10%。
9位跻身“500亿基金经理天团”
截至2021年三季度末,除了两位千亿顶流基金经理,还有7位基金经理进入了“500亿基金经理天团”。
三季度,“医药女神”葛兰以970.02亿元的管理规模位于第三名。葛兰掌管的基金规模在三季度并没有下滑,反而增加了121.48亿元。葛兰任职基金经理6.33年,几何平均年化收益率为23.6%。
葛兰目前管理5只基金,其中中欧医疗健康混合是葛兰管理规模最大的基金,也是她的代表作。中欧医疗健康混合(A/C份额合并计算)规模已超过600亿元,三季度基金份额净值下跌超过9%。
广发基金刘格崧三季度管理规模776.77亿元,较二季度增加20.98亿元。刘格崧任职基金经理年限7.56年,几何平均年化收益率为17.14%。
刘格菘管理的广发小盘成长A类和C类三季度基金规模分别为118.66亿元、2.32亿元,基金份额净值增长率为-7.48%和-7.58% 。广发小盘成长保持高仓位运行,三季度末股票仓位为93.79%,增加了光伏、新能源汽车、储能等方向的资产配置。该基金三季度第一大重仓股为圣邦股份(行情300661,诊股),占基金资产净值10.37%。
此外,汇添富基金胡昕炜和兴证全球基金谢治宇三季度末管理规模均超过了600亿元。而中欧基金周应波、易方达基金萧楠和银华基金李晓星三季度管理规模均超过了500亿元。
“顶流们”看好这些行业
对于四季度和明年的投资方向,顶流基金经理在三季度报中表达了自己的判断。
展望四季度与明年,刘格崧对于“全球比较优势制造业”的成长质量、盈利预期依然很乐观。因为已经建立了具备全球比较优势的制造业龙头公司,护城河还在不断变宽的进程中,未来在光伏、动力电池、储能、面板、化工新材料、汽车及汽车零部件、高端装备等方向会有更多的世界级公司出现。此外,经历了三季度的调整后,这些方向的资产依然具备较高的性价比。
2021年的市场震荡分化,周应波在三季报中指出,这是一次级别较大的核心资产“开始的结束”,首先是“级别较大的结束”,很多长期景气的结构性领域的估值依然看不到投资吸引力;其次站在3-5年的角度,震荡调整完了是很好的“开始”,市场更加成熟,供给侧优质公司大量上市、劣质企业退市机制形成,需求侧权益市场大扩容伴随着居民财富管理行业大发展,风雨之后的市场会体量更大、走得更稳、机会更多。“聚焦差异化成长”是坚持我们一直以来的选股框架,在长期关注的智能硬件创新、软件数字化应用、医疗和消费等领域,用差异化的视角投资成长股。
对于当前市场上有关新能源行业股价被“透支”的声音,李晓星认为近期新能源相关股价的回调更多是因为交易拥挤的问题,而不是估值被“透支”的问题,交易拥挤需要一定的时间进行调整,但不会是影响股价中长期表现的核心因素。如果看到明年,其实当下新能源产业估值还是挺便宜的,还是在合理的区间。相比于业绩预期过高的电动车上游,更加看好中游制造业一些。市场有点高估了上游的盈利能力,而低估了中游的技术进步降本能力。
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