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全国公募基金市场投资者状况调查报告(2020年度)》(以下简称《调查报告》)发布,公募基民的投资大数据正式出炉。
本次《调查报告》包括两部分:基于个人投资者问卷调查回收的8.48万份个人投资者的主观意愿数据,完成了个人投资者的调查结果分析;基于机构投资者问卷调查回收的409份机构投资者的主观意愿数据,完成机构投资者的调查结果分析。
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底,全国公募基金场外和场内投资者保持整体上涨趋势。其中,场外投资者总量6.71亿,场内投资者总量2524.2万。公募基金稳定发挥普惠金融功能,服务大众理财和实体经济发展的价值充分显现。
下面就跟着基金君,来盘点这些有趣、一些超出我们预想的调查数据的10大看点:
看点1:对公募基金信赖不断增强
青睐公募权益类基金
《调查报告》显示,接受调查的个人投资者从投资金额占家庭年收入比重看,超八成投资者将这一比重控制在50%以下。
具体到公募基金投资上,投资者资金来源主要为新增收入和存款,75%左右的投资者是这个选项。“从银行理财产品转入”以及“从股票转入”为次选择,分别有38%、36%的投资者选择。
基金投资者最喜欢投资哪个类型的基金呢?
数据显示,股票型基金被超过七成接受调查的个人投资者(74%)选择为公募基金主要投资品种,54.8%选择混合型基金,股票型和混合型基金较为突出。其他债券型基金(不含指数基金)、指数基金(不含ETF)、货币市场基金的选择比例分别是 43.9%、40.6%、22.9%。而选择FOF基金、QDII 基金的比例均不足10%。
看点2:长期投资者比例缓慢攀升
持有期1-3年的最多
那么,大家一般持有基金的数量有几只?数据显示,超四成投资者持有基金数量为5只以下。持有“5只以下”的占比42.3%,持有“5-10 只”占比 32.5%。另有14.4%、5.2%的投资者选择持有“10-15 只”、“15-20 只”,持有20只以上的投资者占比仅为5.6%。
但数据还显示,随着年龄越大、收入越高、金融资产规模越大、投资年限越长,则持有基金只数越多的趋势较为明显。
关键问题来了,投资者持有基金的平均时间有多长呢?
数据显示,从总体来看,单只公募基金持有期为1到3年的个人投资者占比最多,为34.9%。平均持有时间为3年到5年和5年以上的个人投资者的比例分别为11.5%和9.6%。持有单只公募基金平均时间在一年以上的投资者总计占比 56%。
这一数据也说明,随着全市场倡导长期投资、价值投资理念的引导下,投资者显然更有耐心了,持有更长时间的投资者比例在缓慢上升,比如持有5年以上的投资者比例从去年的7.7%上升至 9.6%,投资者更为倾向于长期投资。
数据还显示,持有一只基金的时间长短,不受性别因素的影响,但受年龄影响较为明显:持有时长为1年以下者,年龄越小的投资者比例越高;持有时长为1年以上者,年龄越大的投资者比例越高。
同样,收入越高、金融资产规模越大,投资年限越长的投资者,持有单只基金时长较长的投资者比例也越高。
那么,是什么因素阻碍了大家中长期投资呢?
《调查报告》显示,53.6%的投资者认为“基金收益表现与自己预期不符”是影响其开展中长期基金投资的障碍;50.1%的投资者则将“基金投资时长与自己希望的周期不匹配”视为障碍;45.6%的投资者认为障碍是“基金选择困难、需要专业的投资顾问帮助”。
看点3:肯定基金定投方法
关注教育储备、养老储备和创新产品
为了促进长期投资和价值投资,近年来公募基金广泛推出持有期或封闭期的公募基金,近9成投资者对该类产品会考虑,超过7成的投资者也对基金定投的方法持肯定态度。
从2020年的盈利情况和投资者预期看,当年A股大牛,基金赚钱,约9成投资者表示基本达到或超过预期,对基金盈利的体验效果良好。
在公募基金投资理念及投资目标方面,近8成投资者会关注招募说明书和基金合同等文件,约6成投资者认可与基金管理公司的契约关系,超7成投资者有考虑教育储备和养老储备。近年来的创新品种,比如碳中和、公募 REITs、养老目标基金、科创板主题基金,也获得近9成投资者的关注。
在投资期望上,多数投资者认可收益与风险并存,盲目乐观的投资者较少,整体是比较理性的。
在基金投资考虑因素上,投资者考虑的主要因素大致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基金本身的表现,它又可以分为两类,一类聚焦于基金业绩表现和基金经理能力,另一类聚焦于基金投资策略和基金公司规模。
另一方面,主要是基金外围相关因素,它同样可以再细分为两类,一类是购买相关因素比如购买是否方便,以及基金费率,另一类为是否新发行基金和他人推荐。
看点4:超6成投资者购后关注长期收益
基金投顾业务试点初显成效
《调查报告》还显示了公募基金投资的行为与心理分析,在进行基金投资决策时,大部分受访个人投资者表示选择相信自己的判断,“自己分析决定”的比例为71.6%。
购买公募基金产品的渠道中,受访个人投资者表示选择最多的渠道是通过“银行渠道”(46.2%),接下来依次是“公募基金管理人直销渠道”(43.5%)、“券商渠道”(41.6%)、“独立基金销售机构渠道”(37.1%)。
由此可见,在近年来的权益类基金大发展中,基民买基金有了更多新选择,个人投资者购买公募基金的渠道也更加多样化。
另外,风险测评和产品适当性匹配已经被普遍接受,针对基金投资顾问提供的资产配置服务,20.1%的投资者明确表示“很需要”,多数投资者(46.6%)表示“提供投资建议即可”,上述两类投资者合计占比达到 66.7%,表明基金投资顾问业务试点取得初步成效。
购后态度方面,超六成(63.3%)的投资者在购买基金后比较注重长期收益,不频繁交易。其中,“一般不查看账户盈亏”的比例为23.2%,“偶尔查看账户盈亏”的比例为40.1%。此外,还有25.1%的投资者虽然“频繁查看账户盈亏情况但不频繁交易”。仅有11.5%的投资者“频繁查看账户并进行交易操作”。
看点5:有现金需求是基金赎回
最主要考虑因素
而从基金赎回的考虑因素中看,在赎回公募基金的各项原因中,“自己需要现金”是最主要的影响因素(65.0%),“股票市场表现不好或有下跌的可能”排名第二,有51.2%的投资者将其纳为考虑因素。此外,基金业绩也是重要的影响因素,分别有46.4%和45.9%的个人投资者在决定是否要赎回公募基金时,会考虑该基金业绩是否达到预期目标,以及该基金业绩与其他类型基金相比的表现。
此外,约三成投资者(32%)会因为基金经理发生变动而赎回基金,约两成投资者(21.9%)会因为基金管理公司发生股权、高管变更等重大事项而赎回基金,仅有约一成投资者(9.3%)会因为银行客户经理建议而赎回基金。
看点6:受访机构偏爱股票和股基
近半数受访机构基金投资占比超30%
看完了个人投资者的情况,机构投资者调查有哪些亮点呢?
从这次接受调查的409 家机构投资者的机构类型看,其中非金融企业占比约一半(50.1%),公募和私募基金管理人占比为22.7%,商业银行(11家)、证券公司(33家)、期货公司(22家)、保险机构(6家)、信托公司(8家)、企业集团财务公司(11家)、基金会等公益组织(6家)占比为 23.9%。
从接受调查的机构投资者填写的截至2020年末所在机构可用于投资的资金规模来看,本次接受调查的409 家机构投资者可用于投资的资金规模总计21万亿元,平均可用于投资的资金规模是546.9 亿元。
从接受调查的机构投资者投资公募基金占比看,半数机构投资公募基金占比为10%-50%。
机构投资公募基金品种中,排名第一股票型基金(不含指数基金)占比为62%, 比排名第二的债券型基金(不含指数基金)(52.1%)高出将近10%。货币型基金排名第三,被选择的比例是33.6%,混合型基金被选择的比例是32.4%。指数基金(不含ETF)(28.7%)在投资中所占比重略高于ETF(27.5%)。FOF 基金(5.1%)、QDII 基金(1.5%)和其他基金(1.9%)都不高于 10%,占比远低于之前的六种基金。
看点7:近六成受访机构权益投资占比超30%
8成受访机构表示盈利达到或超预期
从权益投资比例看,近六成(57.2%)机构投资者的权益投资金额,占比超过其投资总金额的30%。其中,权益投资占投资金额30%-50%是机构投资者的首要选择,27%的机构符合该情况。
与上述比例类似,在机构投资者中,权益类基金投资占权益投资金额30%-50%的机构最多,达22.9%。近五成(52%)机构的权益类基金投资占权益投资金额的比重超过30%。
而在2020年的A股回暖的大背景中,接受调查的机构投资者,近八成投资者表示他们投资公募基金的盈利情况达到或超过预期(77.4%)。其中,表示盈利情况达到预期的机构投资者占比最多,为 66.2%;表示盈利情况超预期的机构数量占比也有 11.2%。
值得注意的是,上述数据只是接受调查的机构投资者的主观意愿调查数据,且限于样本数据量与类别,可能无法全面反映行业的整体情况。
看点8:拉长基金投资期限
一年期以内机构占比59% 已下降24个百分点
作为专业的机构投资者,他们投资基金的期限如何呢?
从数据来看,受调查机构投资者单只公募基金持有周期多集中于半年到3年的范围内,占比为72%。其中,持有周期为半年到一年的机构数量最多,占比 40.4%。持有周期少于半年的机构数量中等,占比18.7%。
综合来看,持有单只公募基金平均周期在一年以下的机构投资者数量累计约六成(59.1%),这一比例与2019年调查数据(83.0%)相比,下降了23.9%。
而针对设封闭期或最低持有期限的公募基金,机构投资者同样青睐,有9成机构客户表示有投资或会考虑参与投资,碳中和、公募 REITs、科创板主题基金等创新产品,也获得超过9成机构资金的关注。
看点9:机构期望收益较为理性
投资风格趋谨慎
投资策略和理念上,机构是不是比个人更为专业呢?下面的调查答案显而易见。
总体上来看,多数机构对投资公募基金的期望收益较为理性。65%的机构投资公募基金的期望收益为“产生一定的收益,可以承担一定的投资风险”;19.5%的机构的期望收益为“尽可能保证本金安全,不在乎收益率比较低”。
与个人投资者主观意愿调查数据相比,机构投资者更加谨慎,选择“尽可能保证本金安全,不在乎收益率比较低”和“产生一定的收益,可以承担一定的投资风险”的比例都高于个人投资者,而选择“承担较大的投资风险”和“承担很大的投资风险”的比例都低于个人投资者。
与上述投资谨慎的意愿相匹配,机构资金关注的投资策略分为两个层级,第一层级为权益类相对收益、固定收益和绝对收益。第二层级为非标投资工具、另类投资(含股权)和其它投资策略。
而具体落实到选基金的因素上,机构投资者最看重的因素是基金业绩表现,机构投资者给此项打了最高分值(4.5分),但是基金公司综合实力、基金经理排名及投资能力、基金投资策略紧跟其后,分值都是 4.4分左右,且相互之间差距很小。
除上述因素外,机构投资者接下来会考虑外部法规和内部制度要求,之后才是基金公司规模,相对来说,基金公司的综合实力要比公司规模更重要。
而在前面个人投资者选基金中,个人投资者会更侧重关注基金公司规模,而不是盈利、风控和投研能力等综合实力,对基金是否购买方便、费率较低等问题,个人投资者也关注较多。
看点10:近7成机构基金考核周期低于1年
一年期考核占比最高
对公募基金管理人的评价考核周期上,超六成机构不超过一年。调查数据显示,考核周期位列前三的依次是1年、6个月和3年,占比分别为35.3%、20.4%和18.5%。5年以上、2年和3个月的考核周期分别占比 10.9%、9.2%和 5.6%。
对于所投资公募基金的评价考核周期,近7成机构低于1年。其中,考核周期位列前三的依次是1年、6个月和3年,占比分别为38.0%、19.7%和16.3%。5年以上、2年和3个月的考核周期分别占比 9.5%、8.8%和 7.8%。
针对这种现象,业内人士表示,从投资角度看,机构资金需要着眼长期投资和价值投资,拉长考核期限和周期,才有利于资本市场长远发展和形成良好的行业生态。
据悉,自2007年起,全国就开启了公募基金投资者状况调查工作,收集了诸多来自投资者的详实有效数据信息,为促进行业管理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价值。有鉴于此,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继续开展全国公募基金投资者状况调查,以保持数据的连续性,为公募基金投资者宣传教育和保护工作贡献力量。
其中,本次个人投资者状况调查的组织实施,由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协调160余家会员单位组织个人投资者参与,并得到了中国证券投资者保护基金有限责任公司、中证中小投资者服务中心的支持和配合;本次机构投资者状况调查的组织实施,由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和中国证券投资者保护基金有限责任公司分别组织机构投资者参与。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院调查统计研究所、传播心理研究所提供了本报告的学术支持。
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