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期指标与时点指标有何区别?时期指标和时点指标的区别
发布时间:2022-05-25 15:24:48 文章来源:财边网
当前位置: 主页 > 财经 > 正文

春秋时齐国名相管仲有言:“不明于计数而欲举大事,犹无舟楫而欲经于水,险也。”包括政府统计数据在内的各类数据体现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既是各级党委政府制定政策规划和进行科学决策的重要依据,也是分析研究人员研判经济形势的主要资源。善于获取数据、分析数据、运用数据,能够有效提升经济形势分析的精准化水平。特别是在当前经济运行稳中有变、变中有忧的大背景下,用好用活统计数据,为经济形势分析“赋能”,尤显重要。

“心中有数”:基础在于准确理解统计指标

知之愈明,则行之愈笃。统计数据的表现形式是各种各样的统计指标,但由于统计指标种类繁多,如“国家统计数据库”公布的指标有3881个,不同指标的定义和内涵不同,对经济运行的解释力也存在差异,因此为避免对统计数据的误解、误读和误用,就必须准确理解和熟悉统计指标。

一是要了解统计指标的基本表现形态。反映经济社会现象总体数量特征的统计指标通常有总量指标、相对指标和平均指标三大类。总量指标是反映客观现象在一定时间、地点条件下的总规模、总水平的综合指标。如,江苏省2018年GDP总量超过9万亿元,意味着该年江苏经济活动的最终成果超过9万亿元。总量指标按所反映的时间状况不同,又分为时期指标(如产品产量、商品零售额、投资额)和时点指标(如年末人口数、年末存贷款余额)。相对指标是指通过两个有联系的统计指标对比而得到的统计指标,按其作用不同分为结构相对指标、比较相对指标、比例相对指标、强度相对指标和动态相对指标。如一般贸易出口占出口总额比重,就是结构相对指标。平均指标是指客观现象在一定空间和时间上的平均数量状况。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平均指标分为算术平均数、调和平均数、几何平均数、众数和中位数。如2017年江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位数为30182元,是指将所有调查户按人均可支配收入水平从低到高顺序排列,处于最中间位置的调查户的人均可支配收入为30182元。

二是要知道统计指标的计算方法和统计口径。统计指标并不单纯体现为孤立和抽象的数字,它包含了指标名称、定义、计量单位和计算方法等因素。以地区生产总值(GDP)为例,GDP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GDP有生产法、收入法和支出法三种计算方法,生产法从生产的角度衡量常住单位在核算期内新创造的价值,用总收入减去中间消耗;收入法从生产过程创造收入的角度反映最终成果,增加值由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固定资产折旧和营业盈余四部分相加得出;支出法从最终使用的角度衡量核算期内产品和服务的最终去向,包括最终消费支出、资本形成总额和净出口三部分。利用GDP三种计算方法得出的数据可以进行经济结构分析。从生产角度看,GDP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产业结构,即三次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从使用角度看,GDP反映需求结构,即消费需求、投资需求和净出口在总需求中的比重。需要注意的是,统计价值量指标常用不变价和现价两种价格标准来进行计算。如江苏以现价计算的GDP总量,2017年为8.59万亿元,1978年为249亿元,直接比较得出的年均增长速度为16.2%,而按可比价计算年均增速为12%,由于可比价剔除了各时期价格变化的影响,12%的增速反映了1978年以来江苏生产活动成果的实际变动情况。

三是要关注统计指标的调查方法和数据获取渠道。了解统计调查方法有助于及时和便捷地获取统计指标数据。统计调查方法按照对象范围可分为全面调查和非全面调查,按登记时间是否连续分为经常性调查和一次性调查,按照组织方式分为统计报表制度和专门调查。普查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为全面准确地了解某项重大国情国力状况,针对某类统计总体的全部单位,按照统一的普查方案和工作流程,在统一的标准时点,组织开展的大规模一次性全面调查,包括经济普查、农业普查和人口普查。经济普查每5年进行一次,农业普查每10年进行一次,人口普查每10年进行一次。了解了调查方法和统计频率,就能知道多长时间可以得到一次新的数据。目前,统计部门利用现代化手段,铺设了多条统计数据发布渠道。全国层面主要有国家统计局官方网站、国家统计局数据发布库、《中国统计年鉴》等统计出版物、新闻发布会和“两微一端”等,江苏省统计局主要通过“江苏统计信息网”、《江苏统计年鉴》等统计出版物、“两微一端”、新闻发布会等对外公布数据。

“洞察秋毫”:关键在于全面运用统计数据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经济是一个复杂的系统,观察经济形势要树立系统性和综合性思维,选择多个而不是单个、既能看“单科”更能看“总分”的指标,防止“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分析判断经济形势常围绕经济增长、充分就业、物价稳定、国际收支平衡四大目标进行。随着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增长速度、经济结构、发展动力等发生了深刻变化,分析经济形势还需对评判指标体系作拓展完善。具体可观察以下指标数据的变化轨迹,来全面、具体、动态地把握经济的“形”与“势”。

运用“三大供给”数据考察产业结构变化。三次产业增加值构成比例和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反映产业结构调整优化情况。从江苏产业结构情况看,改革开放以来呈现第一产业比重下降、第二产业在快速发展后占比回落、第三产业比重上升的态势。1978年全省三次产业结构之比为27.6∶52.6∶19.8,呈“二一三”型;1989年第三产业增加值超过第一产业,三次产业结构之比调整为24.5∶49.7∶25.8,呈“二三一”型;2015年第三产业超过第二产业,三次产业结构之比为5.7∶45.7∶48.6,实现产业结构“三二一”的标志性转变。

运用“三大需求”数据考察需求结构变化。资本形成总额、最终消费支出、货物和服务净出口占GDP比重和对GDP的贡献率,反映投资、消费、净出口“三驾马车”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程度。改革开放以来江苏投资率呈现总体上升态势,消费率一度出现先高后低现象,近年来消费率开始回升并高于投资率。2017年,全省消费、投资、净出口占比分别为50.1%、43.5%和6.4%。从三大需求贡献看,经济增长正从投资驱动型向消费驱动型转变,2017年全省消费、投资、净出口对经济增长贡献率分别为58.1%、34.7%和7.2%。在月度分析中,由于采集三大需求数据有一定难度,因此可近似使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外贸出口额分别代替三大需求来开展分析,但易产生误差。

运用“三大收入”数据考察经济运行质量情况。居民收入、企业利润、政府税收“三个口袋”是衡量经济运行质量的重要指标。2017年,江苏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35024元,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7.4%,高于人均GDP增速0.6个百分点,城乡居民收入之比为2.277∶1,表明在经济增长的同时居民生活和购买力获得较快提升,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缩小。随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推进,企业效益呈现快速增长态势。2017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10360亿元,增长12.4%。财政收入增速平稳,2017年全省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4.6%。

运用“三新经济”数据考察新旧动能转换情况。新产业、新业态、新商业模式发展情况,反映经济新常态下在增速换挡、结构优化、动力转换方面的进展。高新技术产业加快发展,2017年全省实现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增长14.4%,占规上工业比重达42.7%。近年来,以互联网及相关服务、信息技术、商务服务等为代表的营利性服务业一直保持两位数增长。新业态茁壮成长,2017年全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0.6%,虽比上年回落0.3个百分点,但限额以上批零业网上零售额增长49.8%。新产品产量快速增长,2017年全省工业机器人、3D打印设备、新能源汽车、服务器同比分别增长99.6%、77.8%、59%、54.2%。

运用“三大指数”数据考察未来经济走势。企业景气指数、采购经理指数(PMI)、消费者信心指数是国际上通用的监测宏观经济走势的先行指标,具有较强的预测和预警作用。企业景气指数根据企业家对本企业综合生产经营情况的判断和预期而得,采购经理指数通过对企业采购经理的调查结果统计汇总而成,消费者信心指数则依据消费者对当前经济形势、收入水平、经济前景、收入预期以及消费意愿的主观判断。以PMI为例,2018年12月份,江苏采购经理综合PMI为48.2%,比上月下降0.2个百分点,连续第七个月运行于收缩区间,表明江苏经济下行的压力有所加大。

运用“三大要素”数据考察经济运行的支撑情况。劳动力、资本、创新是支撑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随着生产要素供需形势的变化,生产要素低成本优势减弱。2017年末江苏15—64岁人口比2010年减少130.2万人。近年来江苏城镇非私营单位职工、私营企业从业人员年平均工资年均增幅均在8%以上。与此同时,由技术创新、要素聚合、体制改革、人力资本等诸多红利构成的创新驱动红利不断形成,推动经济发展由要素驱动不断向创新驱动转变。这从全省社会研发经费支出占GDP比重可以判断出来。

“笃而论之”:核心在于掌握科学分析方法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分析经济形势贵在方法,重在方法。要不断增强辩证思维和战略思维能力,灵活运用多种经济统计分析方法,从“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结合上多角度、多层次、多领域理清经济关系,把经济运行态势、大势和趋势看准、看清、看透,彰显形势分析的高度、深度和精度。

站位要高。要有“身在兵位、胸为帅谋”的大局意识,站在决策者的高度、老百姓的角度来思考和把握经济形势,讲清楚经济运行“稳”在何处、“进”在何方、支撑动力在哪里、困难隐忧有哪些,做到分析中肯、判断准确、预警及时,提出操作性强的对策建议。当前江苏经济运行呈现总体平稳、稳中有进态势,但“亮丽”数据背后也潜藏着宏观环境依然错综复杂、一些长期积累的深层次矛盾正在凸显等问题。要透过现象看本质,在各种不确定性因素中发现规律,善于从重重迷雾中透析现状,从纷繁杂乱的数据中把握趋势。

视野要宽。风物长宜放眼量。洞悉经济形势要有宽广的视野。要从发展与改革和数量与质量的结合上,用发展的眼光看待经济形势,不仅看经济增速的高低,更要突出高质量发展导向,看投资是否有回报,企业是否有利润,员工是否有收入,政府是否有税收,实体经济与金融、实体经济与房地产、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发展是否协调,发展政策是否符合改革目标要求。要从短、中、长期的结合上,用历史的眼光看待经济运行逻辑和规律,充分认识到结构调整必然带来阵痛,短期内一些经济指标产生波动是正常的,但从长周期的角度看,长期向好、稳中求进的态势并未发生变化。要从国内和国际相结合上,用国际视野分析经济形势,把经济运行放在国内外发展的大格局下来审视和把握。

分析要实。一是在注重数据分析的同时,深入基层企业调查研究,掌握真实的第一手情况,掌握产业链上下游、重点行业和企业的精准信息,把宏观数据分析和一线情况结合起来。二是坚持实事求是原则,对短期压力和长期态势、周期问题和结构问题据实分析,喜忧兼报。对亮点要概括到位,充分展示发展新成效,更加注重引导社会预期,提振市场信心。对矛盾和问题要全面反映,以期引起关注。三是以数据之间的协调性、匹配性和支撑性作为分析基础,力求指标间的逻辑关系说得清、研析现状说得透、预判走势说得准。

手段要新。要从注重一般性指标分析转到注重质量效益分析上来,通过定量分析加深对经济运行“度”和转折点的认识。强化结构分析,把握供给结构、需求结构、要素结构和地区结构、城乡结构、分配结构等的变化。强化先行指标分析,通过对消费品和原材料新订单、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货币供应量等指标的分析,揭示经济运行变化。强化增量分析,考察经济增长带来的产出增量、新增贷款规模和就业人口、边际资本产出率等,用以反映经济运行走势。强化综合归纳,形成对复杂经济形势准确、完整的认识。

出手要快。瞬息万变的经济形势对经济分析工作的时效性提出了更高要求。要尽量缩短从数据定案到报告撰写的时距,特别是面对影响全局变化、预示增长拐点的敏感时机,要研判准确并迅捷有效地形成分析报告。要利用大数据信息时效性强、灵敏度高等特点,收集、挖掘和分析大数据,在经济预测、就业、消费等领域开展有价值的应用研究。建立快速反应机制,形成专业互联、上下贯通、资源共享、协调高效的业务体系,确保分析过程高效有序。

标签: 时期指标与时点指标有何区别 时期指标和时点指标的区别 统计指标的计算方法 国家统计数据库

最近更新

关于我们| 广告报价| 本站动态|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 信息举报|

联系邮箱:905 144 107@qq.com

同花经济网 豫ICP备20014643号-14

Copyright©2011-2020  www.thxxww.com   All Rights Reserved